Ripple USD (RLUSD) 数字稳定币标志

Ripple USD (RLUSD)

$0.9998 0.01% (1d)
市值:$789.57M
交易量 (24小时):
$110.46M
FDV:$789.57M
交易量/市值 (24小时):0.14%
总供应量:$789.70M
最大供应量:-
流通供应量:$789.70M
社交网络

Ripple USD (RLUSD):面向全球支付和 DeFi 的稳定币

Ripple USD (RLUSD) 是由 Ripple 开发的一种稳定币,旨在与美元保持 1:1 的挂钩。它由相应数量的美元存款、现金等价物和短期美国政府国债支持,确保完全抵押。RLUSD 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数字资产,弥合传统金融系统与蓬勃发展的加密货币世界之间的差距。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内在优势,RLUSD 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快速、高效、低成本的交易,使其成为跨境支付和资金管理的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Ripple USD (RLUSD) 最初在 XRP Ledger (XRPL) 和以太坊上推出,定位于多链互操作性。这种双链方法使其能够利用 XRPL 的原生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和低交易费用,以及以太坊上广泛的 DeFi 生态系统。该稳定币旨在增强 XRPL 生态系统内的流动性,并为参与各种去中心化应用的用户提供一个可信的入口和出口。其设计强调合规性和透明度,计划定期对其储备资产进行鉴证,以在个人和机构用户中建立信任。

技术

Ripple USD (RLUSD) 建立在 XRP Ledger (XRPL) 的强大基础设施之上,并且也作为 ERC-20 代币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提供。XRPL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公共区块链,以其高速(3-5秒内完成交易)和低成本而闻名。它采用独特的联邦共识机制,比传统的 PoW 系统更节能。在 XRPL 上的原生集成使 RLUSD 能够利用内置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等功能。其在以太坊上的存在确保了与庞大的 dApp、钱包和 DeFi 协议生态系统的兼容性。

代币经济学

Ripple USD (RLUSD) 的代币经济学以其作为稳定币的功能为中心。每个 RLUSD 代币都设计为可以 1:1 兑换一美元。RLUSD 的总供应量是动态的,直接对应于基础储备资产的价值,这些资产包括美元存款、现金等价物和短期美国政府国债。Ripple 计划提供每月公开鉴证,以确保透明度。RLUSD 的主要用途是在数字资产领域充当稳定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手段,特别是在跨境支付和 DeFi 方面。

生态系统

在更广泛的加密生态系统中,Ripple USD (RLUSD) 进入了一个由 Tether (USDT) 和 USD Coin (USDC) 等资产主导的竞争激烈的稳定币市场。其独特的定位源于其与 XRP Ledger 的原生集成,旨在提升 Ripple 已建立的金融合作伙伴网络内的流动性和实用性。通过在 XRPL 和以太坊上同时推出,RLUSD 试图兼得两者的优势:XRPL 用于支付的企业级性能和以太坊用于 DeFi 的庞大、开发者丰富的环境。这一策略将 RLUSD 定位为 Ripple“价值互联网”愿景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常见问题

Ripple USD (RLUSD) 是由 Ripple 发行的一种稳定币,与美元 1:1 挂钩。它由美元存款、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政府国债储备支持。

一旦推出,您将能够在上线该代币的各种加密货币交易所购买 Ripple USD (RLUSD)。您通常可以通过兑换法定货币(如美元)或其他加密货币来购买。

RLUSD 是一种旨在维持 1.00 美元稳定价值的稳定币,用作交换媒介。XRP 是 XRP Ledger 的原生数字资产,其价值会波动,用于按需流动性和作为桥梁货币。

Ripple USD (RLUSD) 最初将在 XRP Ledger (XRPL) 和以太坊区块链上推出,并计划未来扩展到其他网络。

通过确保流通中的每个 RLUSD 都由储备中持有的等值资产完全支持来维持挂钩。Ripple 将进行并公布每月储备鉴证以确保透明度。

主要用例包括促进低成本跨境支付,为 XRPL 和以太坊上的 DeFi 应用提供稳定资产,以及作为法定货币和加密货币之间可靠的出入金通道。

安全是关键焦点。RLUSD 利用 XRP Ledger 和以太坊区块链的加密安全性。此外,支持稳定币的储备金存放在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中,并通过定期审计确保透明度。

您将能够在支持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和 DeFi 协议(如 XRP Ledger 上的原生 DEX)中出售或兑换 Ripple USD (RLUSD),以换取其他数字资产或法定货币。

We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By continuing to visit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Learn more